特首李家超在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醫療體系,主責官員醫務衞生局局長盧𠖥茂日前在電子媒體議政節目闡釋改革方向,重提特區政府十九年前發表發表的《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承認未來改革仍會依循當年諮詢文件所提出的路向前進,而最可圈可點的是將來改革全面落實之後,到公立醫院求醫的危重病人,如非弱勢社群都有需要付費,不能完全免費。
這份在2005年發表的《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以資源運用及成本考量為本,替公營醫療系統服務訂定優先次序,界定醫管局的四類服務對象或範疇,包括急症及緊急醫療服務、低收入及弱勢社群、需要高成本、先進技術及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疾病,以及醫護專業人員的培訓。盧寵茂直言,改革後公立醫院將會集中服務有緊急需要和危重病人,普通科門診就會成為弱勢社群的家庭醫生,負責照顧基層、低收入和負擔不起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病人,其他市民包括慢性疾病或偶發性傷風、感冒等患者,應改向私營市場的家庭醫生求醫。
不知道應該用老調重彈抑或新瓶舊酒形容未來的公營醫療體系改革工程。記得當年這份諮詢文件發表之後,社會湧現頗為強烈的反彈聲音,認為特區政府製造族群分化,剝奪中產階層享用公營醫療服務的權利,把他們推向私營醫療系統,隨時要耗盡家庭積蓄治療危重疾病,被私家醫生榨光榨淨才可以轉回公院求醫。當時醫衞官員解畫,則以不少中產階層均有購買醫療保險,可以選擇享用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較佳服務,讓公院騰出空間聚焦於照顧基層市民醫療需要,解決公營醫療資源有限而需求無限的難題,諮詢期完結之後,特區政府持續研究包括強制供款的醫療融資方案,最終因為阻力太大,最後變成鼓勵業界推動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便匆匆落幕。
一向以來,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都是秉持來者不拒原則,巿民不會因為無錢而得不到治療。同樣,有能力的市民,甚或富豪,亦可以隨時向公院求醫,毋須任何資產審查,這是一幅不論貧富、人人平等共享的醫療保護網,也可以視之為全民福利,身邊的中產友人說得頗精警,除了一些年度減稅、派錢等惠民措施,政府大部分福利都因為不符資格唔關佢事,唯有公營醫療服務,就算將來無錢有病都有得醫,不像美國,無錢無保險,注定病死街頭,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算是中產階層年年有份納稅,福利年年無份的唯一回報(保障)。
所以,今次醫改從櫃桶底翻出來舊橋翻新的改革方向,再次沿着用者自付的原則高歌猛進,肯定觸動一衆中產階層神經線,尤其那些沒有購買醫療保險,揹住層樓,要為年幼子女做牛做馬的中下游中產,又或是供完樓已經退休,僅靠有限積蓄過活的長者中產,日後醫改一旦迫他們頭暈身㷫只可以睇私家醫生,危重去公院要收費,他們真的有能力轉向私營醫療機構尋求治療?最差的情況就是花光半生積蓄,賣埋層樓去應付可能以百萬元計的醫藥費保住條命,說得涼薄一點,就是「醫返都嘥藥費」,痊愈後成為中產下流族,加入弱勢社群行列,名正言順合乎資格申請社會福利,享用免費公營醫療,順便輪候長者公屋。
這是危言聳聽嗎?不久之前,筆者出席一位女親友的喪禮,過去幾年,她由危重病人到病歿的經過,或許可以為未來醫改提供一個註腳,期望坐在辦公室看數字、資源構建政策的官員有多點人性化思考。
大概可以用中產下游形容女親友的經濟狀況,夫婦倆膝下無兒無女,家住數百呎自置唐樓,雙雙在私人機構工作到65歲,享受了幾年退休生活,數年前病魔來襲,女親友經常頭痛和視力模糊,經公院門診轉介腦專科診治,由於要排期數個月才能接受𥔵力共震腦部掃瞄,為了加快斷症以免躭誤病情,女親友遵醫矚自費去私家醫院照腦,拿著報告回到公院覆診,證實罹患腦癌,腫瘤壓住神經線致視力衰退,更不幸的是,主診醫生認為腫瘤位置附近有很多腦神經線,風險太高,不宜做手術摘除,只能透過放射治療及化療控制病情,如果要效果良好,可以自費每月數萬元服用新藥。
女親友夫婦聽從醫護界背景友人建議,求診腦專科私醫second opinion ,結果出乎意料,私醫認為可以手術切除,風險也在可控範圍,費用大約50至60萬元,女親友並沒有購買醫療保險,為了保命,只能動用有限積蓄支付醫藥費,結果手術成功,連同後續化療定期覆診追踪,花費幾近百萬元,以為私醫妙手回春,可是年前病情復發,女親友丈夫已對公院失去信心,硬著頭皮再支付高昂費用讓妻子接受第二次手術,順利完成,夫婦倆節衣縮食生活下去,無奈造物弄人,半年前女親友腦部再一次發現腫瘤,丈夫誓言賣埋層樓「踎街」都要醫,反而飽受病情煎熬的女親友坦然面對,希望留下僅餘積蓄讓丈夫安渡餘生,結果可以想像得到,女親友最終放棄治療,在生命盡頭的最後兩個多月轉到私營寧養中心,有尊嚴地離去,她的人生在70歲終結。若以現時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7.9歲計算,女親友可視為早逝,並沒有享受多少年的退休生活。
不必去比較或追問公私營醫療為何會出現如此的斷症落差,不如向前看,假如日後落實公院對有能力的危重病人收費政策,到時又會有多少中產下游族被迫轉向私營醫療機構,支付沉重的醫藥費用接受治療,待到山窮水盡放棄求生,好一點尚可入住寧養中心告別人生,沒有能力又何去何從?曾經一視同仁的公院大門變成遙不可及,無錢莫進來?
還要說的一點,今時今日公立醫院並沒有白吃的免費午餐,除非病人身無分文,通過醫務社工協助申請豁免全部費用,其實不少治療項目都有自費和私家症選項,倘若病人想享有更佳醫療質素,例如心臟起博器,病人可以付費選擇較先進和電池效力更長的種類,當然少不了尚未列入資助名單的癌症標靶新藥,官員享受公務員醫療福利,首長級以上更可入住公院私家病房,才是真的免費。
特首李家超之前在電台節目談及《施政報告》提出的改革理念,承認改革一定令很多人從comfort zone(舒適圈)走出來,最大挑戰是令部分人要損失既得利益,未來公營醫療體系改革,公院一旦引入非弱勢社群用者自付原則,首當其衝損失既得利益的族群,就是處於中下游的中產階層,然而公費醫療是否可以簡化為一種「既得利益」,損失了也只是部分人的問題,官員當然可以建議他們及早購買醫療保險傍身,就像晉惠帝那一句「何不食肉糜?」
「世界上有幾百樣人 祗發醫生一個
無論我點肚餓 無論我點折墮
終歸要醫好痛楚」
——許冠傑名曲《醫生頌》歌詞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